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

[什麼事都不奇怪] 《動物狂歡節》卡米爾‧聖桑的音樂作品欣賞


國語第一課《動物狂歡節》是卡米爾‧聖桑的音樂作品


關於卡米爾‧聖桑的介紹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D%A1%E7%B1%B3%E7%88%BE%C2%B7%E8%81%96%E6%A1%91








以下本文複製於http://www2.ouk.edu.tw/wester/composer/MIDI/SAINT/Carnival/carnival.htm

老師有將文章的版面重新整理過,並在曲目介紹下連結音樂欣賞
有空可以點選欣賞,你會發現其實很多曲目很耳熟哦~







動物狂歡節是聖桑最受歡迎的一首作品,以各種樂器來模擬動物的聲音與神情,親切而可愛。不過,在首演之後,聖桑卻下令,除了「天鵝」之外,其他樂段禁止演奏,也不承認曾經出版。直到聖桑過世,各界才又將其翻攪而出,受歡迎程度至今不減。    


全曲有14段音樂,描寫包括鋼琴家在內的13種動物,其中也多處引用了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著名旋律。



第一首,「序曲與獅王進行曲」鋼琴奏出戰慄的聲響,隨後,弦樂部份齊奏獅子主題,在表現雄獅咆哮的半音階後,主題由兩部鋼琴接手。 

  http://www2.ouk.edu.tw/wester/composer/MIDI/SAINT/Carnival/tmca01.mid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聖桑以獅隊行進為首,動物的歡樂狂想,在萬獸之王的領軍下熱鬧而神氣地展開!

       首先,鋼琴持續顫音為主題的到來暖身,好似王者親臨時響起的號角,召喚在場人士的注意與肅立,絃樂以上行的三音動機片段至
漸密集的發展,將導奏推至高潮,再由鋼琴下行滑奏漂亮地揭開了序幕。鋼琴號角般的和絃引領出具原始叢林風的旋律,低迴的齊奏絃樂聲佐以鋼琴高音和 絃,勾勒出明快的節奏,彷彿莊嚴浩大的獅隊呈現眼見,而鋼琴不時的半音行進與強弱進退,表達了獅吼的豪邁震撼,展現了充滿雄性氣魄的嚎嘯。
        之後鋼琴與絃樂角色互換,主旋律重現於鋼琴,獅隊再一次邁開整齊的步伐,豐沛的節奏應合著明亮的旋律,躍動出獅王們壯大的生命力。鋼琴與絃樂的輪替,使曲式明顯易懂並充滿層次感,聖桑對鋼琴音與域的駕馭,充分利用了清亮的高音與渾厚的低聲,不難看出鋼琴在全曲的份量。




第二首,「公雞與母雞」公雞部份由鋼琴擔綱,母雞主題則由豎琴吹奏。

http://www2.ouk.edu.tw/wester/composer/MIDI/SAINT/Carnival/tmca02.mid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公雞喔喔的啼叫伴者母雞咯咯的私語,在短曲中表現了雞兒們的對話,甚至爭食間的短兵相接。鋼琴先以持續的反覆音引出絃樂細碎的音程,提琴造成的效果讓聽者充滿了期待,頓時還出現了以豎笛奏出的雞啼。

     反覆音是全曲重要的陪襯,加上裝飾音、斷奏、小音程,雖然未能注重旋律表達,卻有出奇的效果,最後以鋼琴奏出的和絃,突然地
結束了此曲,彷彿刻意要終止拿絃樂開的玩笑呢!
第三首,「驢子」最初的原譜上,這段稱為「急馳的動物」,後才改為「驢子」,由兩部鋼琴以八度因急速上下彈奏。
        這首樂曲由兩架鋼琴相差八度齊奏,急速流動的音階互相追逐,就像狂奔的騾子,那一氣呵成真教人歎為觀止,欲罷不能!

    兩部鋼琴純熟的技巧將在此曲展現,學習鋼琴者自不陌生的音階、音群,或練、或彈、或展技、或表演,重音的運用與緊密的節奏,
刻劃出前進的趨力。

第四首,「烏龜」以弦樂演奏烏龜遲緩而用力的行動,主題取自奧芬巴哈(J. Offenbach)的歌劇「天堂與地獄」(Orphee aux Enfers)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在鋼琴引出三連音不疾不徐的節奏後,絃樂奏出似曾相識、向奧芬巴哈借來的旋律。鋼琴從遠處的微弱到近處的清晰,為烏龜們步調不甚一致地慵懶行進打著節拍。第二段鋼琴與絃樂推向全曲的高潮,數度交織,形成和聲的巧妙變化。簡明的二段體(AB),在三連音的脈動中吟詠著抒情的旋律。絃樂低沉和緩的旋律展現出那一副老態龍鍾,舉步維艱的模樣,像個老學究般,氣定神閒地搖頭晃腦,東張西望。

第五首,「大象」以鋼琴奏出大象笨重的圓舞曲舞步,於此同時,低音提琴奏出白遼士「浮士德天譴」中精靈的舞蹈主題,孟德爾頌「仲夏夜之夢」中一段旋律亦跟著出現。
 http://www2.ouk.edu.tw/wester/composer/MIDI/SAINT/Carnival/tmca05.mid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比起第一段「獅王」的莊嚴宏偉,聖桑描繪出溫馴謙卑的厚重群象,亦不忘在動物狂歡中湊熱鬧,賣力地使出渾身解數,讓聽者倍感親切、絕妙。
  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鋼琴位居伴奏的角色,低音大提琴奏出群象堅定穩重的腳步,圓舞曲的三拍子節奏明確有力,規律而強烈的重音,奔放出碩大動物的力與美。B段旋律轉向柔和明美,彷彿是象兒們也不忘婆娑起舞,一展婀娜多姿的身影!?A段再現時,鋼琴改以分散和絃穿梭在低迴的絃樂聲中。
第六首,「袋鼠」極具節奏感的跳躍主題由兩架鋼琴表現。
        袋鼠們的表演獨樹一幟,雖只用鋼琴奏出,短小的裝飾音及休止符卻神奇活現,佐以和絃的穿插其中,三拍與四拍交錯,配合恰如其分的彈性速度,使人從音樂中產生了視覺聯想,彷彿袋鼠時而向前跳躍、時而佇足眺望,還有那自由律動中的輕盈體態。
    
        聖桑在群象後寫了袋鼠、獅隊後有了家禽、狂奔的野騾後則是遲緩烏龜的跟隨,各曲獨特亦有耐人尋味的對比。
第七首,「水族館」鋼琴以琶音描繪流動的水,悠遊自在的魚則由長笛、鋼片琴、與弦樂表現。
       絃樂與鋼琴的六音旋律與分解和絃,奏出了水面波光粼粼,長笛與豎笛表現出光與水交互輝映,製造了三度空間的效果。分解和絃由上向下,    灑落一池水泡,隨即漂向無限的遠方。樂曲接近尾聲前有鋼片琴快速的伴隨,魚兒們嬉遊跳躍,水花四濺,好一個五彩繽紛,讓人沁涼清新、洗滌塵囂的水族館。
第八首,「長耳動物」小提琴拉奏出如驢叫之聲。
 
        誰是園中長耳的怪類?小提琴以大跳與二音下行的動機,表現出ㄜˇㄧ~ㄜˇㄧ~的驢叫。全曲僅約四十秒,速度自由難以捉摸,倒有些許詭異    的神祕,與下一首的靜謐鳥林有很好的連接。

第九首,「深山中的杜鵑」鋼琴以和弦伴奏寫景,豎笛則吹奏出杜鵑的啼聲。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鋼琴的和絃奏出詳和安定的三拍子。聽!豎笛以大三度模仿布榖鳥聲音,在深山幽靜的氣氛中益顯清脆明朗,讓人不由得舉目細望,側耳聆聽。

第十首,「鳥」大鳥籠中,弦樂以振因描寫大群鳥振翅亂飛,小鳥的叫聲由長笛吹奏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啾啾鳥鳴大概是作曲家最常描繪的動物之聲,而其中又以長笛的音色表現最為適切。此曲「鳥籠」由快速急進的長笛揭開了遊客的眼簾,鳥兒們穿梭枝椏、未曾歇息,鋼琴的震音與絃樂的撥奏,亦襯托著鳥群的啾鳴與拍翼。全曲利用高音域表現,有輕巧的鳴轉與展翼的拍打,好似眼見鳥兒們輕盈敏捷的身軀,且時有高聲輕吟、時有喃喃自語,彷彿正在舉行一場音樂會。

第十一首,「鋼琴家」哈!鋼琴家也和這群動物同類,談著無聊的徹爾尼練習曲,學過鋼琴的人,大概都受過徹爾尼的折磨吧!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突顯鋼琴的技巧在此曲再現,是聖桑在「動物狂歡節」中為呈現鋼琴技巧而作的二曲,不過此曲以反諷習琴者的手法發揮,與第三首「野騾」大異其趣。

    耳邊彷彿還記得「野驢」中兩部鋼琴精湛的技巧,此時卻有對習琴者視練琴如例行公事般的嘲弄──手指練習的機械、不堪苦坐與聆聽
的煩躁,僵硬與不耐是匠氣非藝術,彷彿鄰家小孩練琴時間一到必彈的「哈農練習曲」,不陌生吧!
聖桑的反諷倒顯幽默,終曲三和絃則巧妙地銜接了第十二曲。
 
  第十二首,「化石」有聖桑自己「骷髏之舞」的主題、法國民謠「小星星」、以及羅西尼的歌劇「賽維爾理髮師」中羅西娜所唱的詠歎調。
 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這段樂曲由三首法國歌曲及羅西尼的作品拼湊而成,其中使用了木琴添加詼諧的因素,充滿熱鬧與生動的氣氛。這首從標題難窺其奧的音樂,     大概因為這些旋律全是借來的,所以有「化石」之稱。

        這點從聖桑本人標示的「荒誕、好笑」(ridicolo即ridiculous)或可得知。 
第十三首,「天鵝」全曲中最著名而優美的一段、也是最常被達出來單獨演奏的一段,由大提琴演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   鋼琴的分解和絃奏出了水波的盪漾,水面悠遊著高尚雪白的天鵝。大提琴低吟著天鵝的主題,有絲絨般不可侵犯的高貴質感,旋律起伏的線條彷彿天鵝美妙的身軀,訴說著淒美的情懷及唯美的結局。三段式的運用配上曲調節奏細微的變化,天鵝或轉身、或划水,好一個藝術品的呈現。
       聖桑在「動物狂歡節」中雖從多處借了別人的旋律(如第四、五、十二曲),但這一曲原創「天鵝」,十分完整且極為優美,是「動物狂歡節」中最長的一首,常被單獨演出,成為家喻戶曉大提琴的獨奏曲目。
第十四首,「終曲」所有動物相聚一起,像一場熱鬧的喜宴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還讚歎著天鵝的尊貴,沉醉在糾纏的愛戀中,幾乎忘記了之前所聆賞的眾家表演,歡樂的呼聲伴著難以抑制的熱情,各動物再次使出渾身解數,前述各主題片段連番上陣,所有樂器再加短笛,聖桑以旋律節奏與配器掌握線條脈動色彩,似乎歡送聽者搭乘遊園的歡樂列車。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